第二部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1、2005年QS(质量安全)时代的一次打酱油
2005年下半年,市场准入类别扩大到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当时所在的公司以出口为主,也做一些内销产品,这不,作为内销的一些软包装罐头,在2005年被要求纳入QS了,下面按照格式大体说一下!
行业:软包装罐头 产品类型:总公司出口几个分厂分别是水产、肉类、汤料 公司规模,500人
虽然几个车间在生产不同原料和类型的软罐头,实际内销量很少,公司显然不想每个车间都申请一个QS单元,最后的方案是拿出一个车间申请一个证,大家偷偷用,当然也可能根本用不到,因为大部分车间出口订单都完不成,当然领导不想失去内销的机遇,这样从文件到现场需要显示在一个车间可以生产水产、肉类、汤料等各种产品的样子,毕竟最后工序都是充填-封口-杀菌-冷却-观察-包装,不同的是前处理工序。
申证是在别的车间,总的工作也是由集团品控部来负责,但我负责(质量)的车间,也有软罐头生产,当事车间说了,他们几个车间的前处理,我们不懂,他们必须有人到现场,免得出问题(其实就是怕通不过担责任),于是我们就跟着去“打酱油”了。
因为准备材料是由总公司和当事车间准备,只是参加了一个沟通会,跟大家一起到当事车间研究哪类产品在哪个区域进行处理,免得现场审查时穿帮,其他的基本没有参与。
但是现场审查时却也“长见识”了,当时的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两个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卫生管理体系,他们准备的是,把HACCP文件封面改成质量管理体系,把GMP(申请出口注册的质量卫生手册)封面改成卫生管理体系。不过这样竟然也过了,现场审查就是问问哪一步在哪里操作,是如何规定的,无非就是从出口企业的GMP/SSOP/作业指导书或工艺文件中找呗,能找到有规定就算过关——毕竟出口企业,相对来说管理还是比纯内销企业要好一些。
感受:第一次打酱油给我的感受是,QS(质量安全)初期,从审查员到企业,都是稀里糊涂的,流于形式的更多一些,很多应该是从总体感觉来判定是否给过。
2、2008年QS(质量安全)时代事事躬亲的一次试手
2007年,我从那家出口企业离职,到了一家生产调味料的小企业,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说是管理,其实很多事情是自己干,因为除了十几个工人和一个销售,基本也没有其他管理人员了,财务和后勤,是和老板其他公司共用的,不归我管。老板找我去,基本也是因为QS的面越来越广,2007年底,相关部门提出了12个100%的目标,其中一个100%就是食品生产100%纳入QS管理。
行业:调味料 产品类型:液体复合调味料 公司规模,20人
听到12个100%的新闻,同时当地质检所一位自称领导的(质检所,不是质监局,他们是检测机构,但是喜欢拿质监局名义来吓唬人“强制”要求送样检测)也来告知,要合规经营,现在要求取得QS了,当然后面是:如果需要咨询,可以联系哦!
这个事看来是早晚要做了,晚做不如早做,当时情况是啥也没有,执行标准(因为给出口企业供调味料,当时只要有卫生许可证即可),化验室,管理文件,人员。
首先我分析了一下,人员,能兼则兼,生产,仓储,设备,这些都用车间和后勤人员兼,检验员必须要招一个,化验室建起来,总不能我自己去做化验,做销售的那位可以兼一个。标准需要备案;车间改造,化验室建设;文件编写,共四大块工作。
向老板汇报以后,老板说,这不难吧,你全权负责就行,我说几个事需要你来确定和牵头,一是确实需要一名化验员(这个有啊,过几天让他过来吧—原来他老婆的侄子,在一个客户公司的实验室以打工名义学习,学的差不多就来,这会直接过来就行—竟然从来没跟我提起过),二是标准备案,车间改造,化验室建设,需要人财物配合,牵扯后勤和财务,三是文件编写后需要培训,可能牵扯到其他部门一些人,现场审查需要配合,最好您开一个动员会。动员会马上召开了,这是小公司的好处,各部门无条件配合幽幽的工作。
简单说一下:
标准备案:当时在质监局标准化科,以前标准备案也接触过,不明白的来论坛搜,参照其他的调味料标准和QS审查细则的检验要求,大体写了一个,找人看了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了,然后去提交,人家说了,不行啊,问题多,让标准协会的给看一下吧,结果组织专家审核的时候,被专家找出好几个低级错误,仔细一看我原来不是这样的,是“协会”的人改的,专家说应该如何如何—就是我原来的样子。
化验室建设:首先根据审查细则,确定了出厂检验项目,到食品伙伴网标准中心下载了检测标准,查看检测要求,需要的仪器,试剂,找了三家做实验室的公司,分别设计、报价,最后确定一家,装修,进设备,进仪器,玻璃器皿,联系计量所检定,等等,化验室弄好了,老板内侄也来了,赶紧让他带着销售练习检测。
车间改造:根据细则要求,对照目前车间布局、设备情况,找出不符合的地方,缺少的设备,制订了整改方案,停产一周,整改完毕,新购置的摆样子设备也到了,打扫卫生,设备测试,自我感觉ok了。
文件编写:这是最需要吐槽的了,在出口企业的时候,体系认证是集团负责,出口注册、HACCP是分公司自己负责,各种文件互相不一致,曾经想,如果我负责总体工作,一定把各走各路体系的文件、记录整合起来,这次机会来了——这是一个噩梦!我是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编写可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车间管理手册、化验室管理手册,QS的相关要求,根据需要整合在这三级文件中,自我感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体系认证,QS审查,客户验厂,都是没问题的。
化验员证风波:正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忽然听说化验员必须有化验员证,咨询质监局,果然如此,这个咋办,咨询北京一家培训机构,要三个月后这边才有培训班,等不起啊,沟通后可以先寄教材和试题来,自学答题后寄回去,合格先寄证过来,等办培训班的时候,再去学习。
现场审查:当时现场是本地区的审查员,共三人,组长一人,还有本区一位观察员。现场,化验室,都没问题,化验室还得到了表扬,可能同规模小企业,没有这么规范的化验室,都是弄一间屋子应付一下吧。这里就需要吐槽文件了,因为审查员是对照79号令和审查通则、细则来审查,对我嵌入到ISO9001文件中的条款非常恼火,每一条都要我找出来给他看,问题是三个审查员分开审,那位化验员同学根本没有仔细看我写的让他查过错的文件,人家要什么都呆如木鸡,要么直接说没有,我在这里应付组长,耳朵还得听着他说,一听说没有,我就赶紧问什么,然后帮他们找,这边组长又喊。。。审查员们说的最多的话是:这个没有,那个没有,缺东西啊,少东西啊。。。。不过最终还是过了。
发证检验:因为我们是提供给企业直接使用的原料,20kg一个大包装,组长要求用瓶子或者袋子做一批200g~300g的小包装做样品,没办法,细则上取样要求确实也没办法取大包装产品,当时还不流行淘宝,找朋友单位要了一点软罐头蒸煮袋,做了样品——想一想样品的代表性吧。
总算一切弄完,检验报告出来,和审查材料一起送省局,半个月后,证书下来。
感受: 1、一切要按部就班,准备工作要周密,一步步都要做好计划。 2、不要自作聪明搞什么文件整合,做什么弄就弄什么,方便快捷。
3、2010年QS(生产许可)下的增加单元
2010年底,客户开发固体调味料产品,这就需要我们的生产许可进行增项,因为我们的审证单元是调味味(液体),而且还有执行标准,正好原证本来第二年就到期了,干脆提前一起换证,程序 还是差不多,车间改造,还是套路,化验室已经有了,看看审查细则,确定新的检测项目,购进仪器试剂,需要说的是标准备案和文件编写。
标准备案:由于从质监局转到省卫生厅,往往为了一个标准往省会跑,还不知道要跑几次,我们采取了外包的方式,找了个搞标准备案、QS咨询的人,3000元/个搞定,还想拉QS咨询业务,被我婉拒了。
文件编写:这次吸取上次的教训,完全按照审查通则和审查检查表的顺序,逐条款编写文件,后面加上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的几个制度,轻轻便便一个小册子,审查资料和现场审查的都表示满意。
现场审核和发证检验,都没什么特别的。
总结和感受:审查老师的话要听,确实需要解释的,态度一定要谦虚,用词一定要婉转,这次因为有了上次经验,开始跟审查员沟通有点较真,搞的不太愉快,幸好我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调整了态度。
4、2013年目睹咨询师主导的换证
行业:肉制品 产品类型:冷冻调理肉制品 规模:150人
2013年,七年之痒魔咒发挥作用,俺又跳槽了,跳到一家规模稍大的肉制品企业,我来的的时候,企业也正在换证过程,不过他们请了咨询师,双方一见面,心中暗笑:就是我上次找的去省卫生厅代理备案标准的人—质监局工作,也是QS审查员,老板奉为上师,咱也跟着随喜,毕竟老板拿咨询费了,人家说的话要听,第一次经历咨询师主导的申证,感觉怪怪的,总之文件是一套,咨询师给的,跟公司实际并不符合,但该有的内容都有,套路化的,审查员说这个是完美的模板,按照我说的准备就行,这里准备个啥,弄个啥记录,做个啥东西,等等。
现场审查的时候,很显然,咨询师和审查员都是熟人,叙叙旧聊聊天,说说这个审查员如何,那个审查员如何,谁做的资料怎么样,老王,你做的没问题的,我们就不用审了吧,你弄好我提报就行了——一点也不避讳我们在场。
当然,取证肯定很顺利了。
感受:如果你想管好企业的话,生产许可是一道门槛,还是请个专业的人从头做起比较好,可能不是很顺利,但对公司管理有好处。
5、2016年SC(生产许可)下没有现场审查的换证
2016年,我公司的QS到期,面临着QS变SC的审查 ,期间公司管理在我的推动下,文件和实际靠拢,老板也表示认可,这次换证,老板表示不再请咨询师,让我牵头品控自己来做,虽说轻车熟路,但新的SC审查如何,谁心里也没底,而且2013年网上申报都是咨询师代劳,这次都要自己弄,所以我们也是严阵以待。
其间有个品控员说,现在像咱们这样没有改变的企业,可以免于现场审查的——还是算了吧,该怎么准备怎么准备。没想到材料提交以后的某一天,竟然接到通知:根据要求,你们公司免于现场审查,已经上报材料,等候换证即可,当然,如果材料审查发现问题,也有重新审查的可能。还好过了两周,新证就下来了。
感受:新的SC政策感觉更倾向于方便企业,所谓轻准入重监管,但希望监管真的能跟上,否则五年有效期的证,到期可能还免于现场审查,如果日常监管也流于形式,那就变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