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某实验室联合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一些餐饮单位的餐具进行了抽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江苏新闻”(ID:jstvjsxw),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13日,标题为《餐前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看了这份检测结果再做决定吧!》,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首先来到的是南京一家非常受欢迎的网红餐厅。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餐具有两个指标: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指标。
记者注意到,这家网红火锅店提供的餐具是提前摆放在桌面上的。

抽检人员随机选择一张尚未入座的餐桌,在对台面上四套餐具实施法定抽检程序的同时,同步启动现场快检,检测餐具的洁净度。
快检结果很快出炉。通过比色卡来看,两个产品都比较洁净;而从洁净程度上来看,发现筷子略微比碗要脏一些。

“筷子一般是木制的,有些糖分或脂类容易渗透到筷子中间,在清洗过程中不太能洗得干净。”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栾军说。

此次一共抽检了21家商户的35批次餐具,包括6批次一次性餐具、10批次集中消毒餐具和19批次餐饮店清洗消毒餐具,进行了洗涤剂残留检测、脂肪检测和大肠菌群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35批次餐具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两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100%,安全状况良好。有一批次的一次性筷子检出二氧化硫,数值为61mg/kg,不过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600mg/kg。

此外,对油脂残留进行的风险监测发现,除6批次一次性餐具外,其余29批次餐饮店自洗和集中消毒餐具均检出了油脂残留,其中,采样于这家网红火锅店的筷子检出残留的油脂量最大,为0.094mg/kg。自行洗消餐具类型中,筷子残留的油脂普遍高于碗碟、勺子等。

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 栾军:清洗过程当中可能没有长时间浸泡,或者长时间的烫洗,会导致筷子的油脂残留会比碗具要高一些。
油脂多会导致最明显的问题,是滋生微生物和霉菌,长期使用有霉菌的筷子对身体肯定是有害的。

餐前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
从抽检结果来看,用餐前烫洗餐具,其实不是必需的。更关键的是,餐饮单位提供的饮用茶水,大部分都是50-60°C左右的温水,理论上说,即使存在微生物超标的情形,这个温度的水也只能给它们洗洗澡而已,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当然,由于抽检覆盖面有限,此次检测数据并不能代表目前行业内餐具的卫生情况。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18年食品抽检情况,餐饮具洗消残留不达标情况仍然存在。
因此,消费者还是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餐具进行烫洗,因为虽然达不到消毒效果,洗洗残留油脂和浮灰,还是可以的。
不烫不安心,有什么好建议?
此次开展的风险监测,选择了油脂类残留的项目。经过比对,筷子(特别是木质、竹制等)普遍比碗、碟、勺容易残留油脂,时间一长,此类筷子更容易产生霉变和异味,也就是说风险度更高。
如果一定要烫洗餐具的话,记得重点多烫烫筷子~
专家建议,消费者外出就餐时,可以查看餐具内部有无异物、灰尘等,同时可以闻闻餐具的气味,谨慎使用有刺鼻性气味的餐具,使用前可先用接近100°C的开水,对餐具,尤其是筷子进行浸泡冲洗。
儿童外出就餐,也可以自己携带餐具。

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科科长 罗亚玲:提醒大家对所使用的集中消毒餐具也关注,特别是标识标签这一块,一定要有厂址、厂名以及生产日期。标识标签不全以及外包装破损,甚至有明显的感官差异,感观上有问题的餐具,可以拒绝使用。问题很严重的,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和投诉。
延伸阅读:
7亿中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
胃癌是这样一步步找上你的
俗话说“十人九胃”,胃酸、胃胀、胃痛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通病。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最容易被你忽视——幽门螺杆菌。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3倍。

据统计,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7.68亿,感染率高达50%~60%。
特邀专家,告诉你为何小小细菌危害如此巨大,并教你正确预防。
受访专家
重庆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副教授 孙凌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命时报 “( ID:LT0385),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感染者没有症状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数据表明,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有7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10%的人可能存在消化不良,10%~20%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若不进行干预治疗,胃黏膜细胞不堪重负,完成不了修复任务,只能用肠道细胞去修复,进一步可能导致低级病变、高级病变等癌前病变,最后甚至恶变为癌。
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目前的国际共识是,不管有没有症状和并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2
“吃进去”的幽门螺杆菌

1、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吃进去的细菌”,它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2、刺激性食物
此类食物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3、生吃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就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4、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3
幽门螺杆菌“偏爱”3类人

10岁以下的儿童
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剧增加;而10岁以上感染者,每年仅以0.5%~1%的幅度缓慢增加。
患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以及孤儿、弱智儿童等弱势群体,其感染率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
处于蜗居之家的人
居住在拥挤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尤其是与家长共寝者,感染几率较大。
曾有针对陕西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家庭住房面积大小呈负相关。
有上下水系统的城市家庭,不论成人或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低于不具备这种系统的农村家庭。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处于水污染地区的人
调查发现,饮用池塘水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饮用井水者,而饮用自来水的人感染率最低。
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在河水中生存一周以上,甚至有时能生存一年左右。
4
学会5招预防感染

餐具消毒、分餐可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不要“口对口”喂饭
老一辈人以及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
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
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及时洗手、清洁口腔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