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oodnews 于 2020-1-13 09:28 编辑
人造肉
2019年,“人造肉”概念一直受到舆论较多关注。4月,雀巢宣布在欧洲和美国相继推出“人造肉汉堡”。5月,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引起舆论对于人造肉即将上市、“人造肉”将取代传统肉类的热议。“人造肉”的概念被热炒,“人造肉”的潜力以及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也获得较多关注。9月4日,双塔食品表示,公司研发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饼、豌豆蛋白素肉馅料部分产品,该类产品主要以豌豆组织蛋白、豌豆拉丝蛋白为原料,并称“填补了国内豌豆蛋白素肉领域的空白”。 9 月中秋节前夕国内首批人造肉月饼上市,6 颗 88 元,仅仅 6 天 3000 份就全部售罄,再次掀起舆论热潮。
2019年10月,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技术合作生产的人造肉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正式预售。这款人造肉产品以非转基因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售价为118元4片,金字火腿因此被称为“国内首家真正上市销售人造肉的企业”。 11月25日,人造肉在某电商平台上正式开售,有猪肉、鸡肉等口味。其中猪肉口味每份230g售价28元,而国外价格则高达1550元/公斤,这个价格仅为国外的十五分之一。此前,人造肉大多直供餐厅,普通消费者无法直接购买。
2019年11月18日上午,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生产得到了重量为5克的培养肉。这也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周光宏介绍,这次研发出的细胞培养肉,通过食品化处理可以形成与天然猪肉肉糜类似的质构、颜色等食用品质。但细胞培养肉作为未来食品上市,还要经过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突破、产品安全性等相关性能的评估,以及生产流通过程的监管等。
目前行业内的人造肉有两类,一类是以植物来源的蛋白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改变蛋白质结构,从而模拟真肉的外观和口感的“植物肉”,目前我们讨论最多的,包括Beyond Meat、Omnipork、奈雪与Starfield星期零合作推出的植物肉汉堡等产品,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被称为“细胞肉”,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动物组织的品类,在口感和成分上更接近于传统肉类。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人造培养肉即属于这一类别。国外研发这类人造肉的代表公司包括Memphis Meats、Future Meat Technologies等,但此类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成本较高尚未实现商业化。
2019年猪价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上涨较快,2018年四季度以来,生猪和能繁母猪的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效应近期开始集中显现。目前来说,我国“人造肉”只处于导入的阶段,但依托消费升级以及大健康人群的刚需,其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新闻链接:
猪肉价格飞涨
自2018年4月份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行政干预影响,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冲击了整个养猪业,2019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而国民猪肉主导型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发生变化,供需失衡引发了猪价强烈反弹。2019年3月以来,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屡创历史新高。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不断上涨。5月起,涨幅不断扩大,其中8月份猪肉环比涨幅为20.5%,9月份环比涨幅为22.0%。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周价格行情检测报告显示,8月23日-8月29日,16省(市)猪肉均价为每公斤32.10元,环比增长9.0%,同比增长64.6%。9月4日,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4.72元/公斤,与前一天持平。猪肉批发价格有走稳迹象,但价格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猪肉零售价来看,广东、北京等地基本在24元/斤左右,处于高位。
2019年8月份开始,中国政府短时间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恢复生猪产能,稳价保供,效果明显。从政策效果显现时间的角度,这一系列政策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政策可以立刻看到效果,如增加肉类进口。海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增加53.4%。关税组合拳也是重要的一拳,12月2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称,自2020年1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此次调整中,猪肉税率也有所下降,冻猪肉的进口关税税率从12%降低至8%。同时,为了支持国内生猪恢复生产,对10个税目的用于猪饲料的杂粕,继续实行零关税。继续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的进口,预计全年肉类进口量将超过600万吨,其中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将超过300万吨。”
又如中央储备肉投放。9月份,商务部曾会同多部门一起,分3批次累计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猪肉3万吨。9月19日、9月26日、9月29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三次出手,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累计向市场投放3万吨冻猪肉。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猪肉消费高峰期,12月10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官网发布通知:公司将组织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出库投放竞价交易4万吨。这次投放的中央储备冻猪肉超过前三次总和。
但要解决猪肉供给缺口,基本盘还在于扩大国内生猪养殖。而推动生猪养殖的利好政策,即便能够在最短时间落地,也无法逾越猪的生长周期。
2019年8月31日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17条政策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在财政、金融、用地、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绿色通道,生猪生产的补奖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政策的组合拳含金量之高,近年来少有。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已经有28个省份相继发布了促进生猪生产的有关措施。
2019年12月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生产恢复目标——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在猪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方案》再次聚焦“生猪稳产保供”。
数月来,中央先后印发五份力保生猪复产文件,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都已出台文件,形成恢复生猪生产的强大推动力,当前生猪产业也出现多方面积极信号,猪肉价格未来稳定回落可期。10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次止降回升,这是自2019年4月以来环比首次增长,全国生猪生产恢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1月,全国生猪存栏也止降回升,全国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新闻链接:
|